社区营造培训及参访

2017社区营造培训班第七期—大栅栏“协力营造,共创家园”

2021-06-07    点击:

1前言及培训目标

1.1前言

目前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区面临着文化衰败、社会服务与管理不足等问题。重建社区、进行社区营造,凝聚社区意识、恢复社区自组织活力成是当前中国大陆社区建设的关键内容。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联合大栅栏街道共同举办“大栅栏街道社区营造培训班——‘协力营造  共创家园’”项目。此次培训班已经是清华大学社造中心举办的第七期全国性社区营造培训班,也被誉为是社造界的“黄埔班”。同时,自第五期开始培训地点均在大栅栏街道,今年已经是在大栅栏街道举办的第三届社区营造培训班。

1.2培训目标

为唤起社区居民的自我发展意识、激发社区自组织活力,积极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社区营造经验,通过培训学习、指导陪伴等方式,培养出能够投身社区社会服务、组织动员能力强、善于沟通分享的专业化社区营造者,形成由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组成的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共同体,从而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培训班聚焦在社区文化传承保护、社区参与动员以及社区能人的挖掘培养,以逐步实现全面社区营造的思路和工作方法。

与以往的社区营造培训班不同的是,本次培训班更加注重实务操作方法的分享以及案例的借鉴,并为社区自组织提供可参考的两岸社造经验,以期自组织发展得更为顺利。

2培训时间及地点

2.1培训时间

2017年3月24日(周五)至3月26日(周日),共三天

2.2培训地点

1.大栅栏街道文体活动中心(大栅栏街区延寿街49号)

2.大栅栏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大栅栏三井胡同43号)


3培训对象及人数

本次培训班共有53名学员,分别来自大栅栏街道社区营造项目中的社区自组织,即8个小苗、16个种子的项目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以及团队骨干31人;以及对外招募的非大栅栏街道伙伴22人,主要来自社会组织、与社造相关的企业单位及社区工作者等

4授课讲师及嘉宾简介

4.1授课讲师及分享嘉宾

1. 李正芳:现任台湾文创发展基金会董事,台湾文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营运长,负责统筹台北华山1914文创产业园区的规划及运营管理工作。曾任中山大学管理学术研究中心助研究员、科学工艺博物馆专案总监。专长领域:民营化政策、文创产业研究与管理实务。

2. 卢思岳:现任台湾社造联盟理事长、吾乡工作坊执行长、台湾社区一家协进会常务理事、台中市石冈人家园再造协会常务监事、跨界文教基金会董事;曾任台湾社区重建协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华文化总会副秘书长,《中国时报》“观念平台”、《台湾日报》“非台北观点”的专栏作家,台湾九二一震灾民间重建贡献奖得奖人,具丰富的社区营造培训辅导经验。

3. 刘飞: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主任,民政部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社工师、会计师。成都市人大代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社工专业客座教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客座专家,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师资库授课教师。

4. 阿甘(吴楠):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2008年汶川地震,参与了应灾后安置的援建。参与了2009年起进入社区发展及营造领域,致力于社区参与互助的研究和倡导,对社区工作有丰富的经验,指导孵化100余个社会组织,曾获得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

5. 周思颖: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生物系,有5年情商培训及团队建设管理经验,擅长情绪疏导、课程体系培训、公开讲座与督导。

6. 梁肖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社会工作师,具有六年社区公益领域工作经验。

4.2讲座导师

1.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2. 罗家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主任。

5社造班培训课表及议程安排表

5.1本期社造班培训课表

姓名

讲课时间

题目

李正芳

3月24日上午

平台与孵化——城市里的创意江湖华山1914

3月25日下午

华山1914文创园区的实践报告

卢思岳

3月24日下午

社区参与、动员与组织经营

3月25日上午

社区文化发掘与产业创意运用

刘飞

3月25日下午

社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吴楠、周思颖

3月26日上午

社区互助参与营造模式解析

3月26日下午

社区互助参与营造模式解析

梁肖月

3月24日晚上

社区营造电影赏析

5.2本期社区营造培训班议程安排

时间

时段

时长(分)

课程名称

嘉宾/讲师姓名

3月24日(五)

14:00-14:05

5

开场

梁肖月

14:05-14:20

15

开班仪式

王佳副主任、罗家德教授

14:20-14:30

10

全体合影

——

14:30-14:45

15

第一天培训期望管理

梁肖月

14:45-17:15

150

课程:社区参与、动员与组织经营

卢思岳

17:15-17:30

15

第一天培训回顾

梁肖月

17:30-19:00

90

晚餐及休息

——

19:00-21:00

120

社造影片赏析《平淡的生活》及《古川町物语》

梁肖月

3月25日(六)

09:15-09:30

15

第二天培训期望管理

梁肖月

09:30-12:00

150

课程:社区文化发掘与产业创意运用

卢思岳

12:00-13:30

90

午餐及午休

——

13:30-15:30

120

课程:社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刘飞

15:30-15:45

15

休息

——

15:45-17:15

90

课程:华山1914文创园区的实践报告

李正芳

17:15-17:30

15

第二天培训回顾

梁肖月

17:30-18:45

75

晚餐及休息

——

18:45-21:00

135

社造电影欣赏《海角七号》

梁肖月

3月26日(日)

09:15-09:30

15

第三天培训期望管理

梁肖月

09:30-12:00

150

课程:社区互助参与营造模式解析

吴楠团队

12:00-13:30

90

午餐及午休

——

13:30-15:30

120

课程:社区互助参与营造模式解析

吴楠团队

15:30-15:45

15

休息

——

15:45-16:00

15

社造培训班回顾

梁肖月


6课程回顾

6.1开班致辞

1. 本期社区营造培训班得到大栅栏街道的大力支持,在培训班开始阶段,邀请了大栅栏街道副主任王佳为大家进行开班致辞。

   

图:大栅栏街道办事处王佳副主任致辞

王佳主任主要从前期社区自组织的反馈来说明,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社区营造的理念已经在大栅栏街道扎下了根,2015年开始的第一届公益微创投,挖掘出了20个社区自组织种子,经过一年的培育和追踪,选出了8个小苗继续进行培育。2016年第二届公益微创投项目又挖掘出了16个社区自组织,组织类型囊括了助老服务型、社区教育型、文化娱乐型等多种类型。

从社区能人的反馈来看,认为“社区营造不用说大道理,凡是活动搞得好的地方,那个地方的老百姓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社区营造最通俗的解释莫过于让大家爱上所生活的地方,基于爱而不断的行动。

2.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主任罗家德老师致开班辞。

    

图: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罗家德教授开班致辞

罗老师讲到社区营造的核心概念即为陪伴和培力。关于陪伴,清华大学来大栅栏已经有三年了,一直陪伴着各位社区能人,沈原老师也对大栅栏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即永远留下来。关于培力,清华团队每年都会举办社区营造培训班,除此以外,项目报销工作其实也是培力的一种方式。不仅仅是报销资金,更希望能够借此提升大家做计划和项目的能力,养成良好计划性和及时做活动记录的习惯。希望未来可以对外取得经费,申请到更多的资金,做更大的项目。这则需要组织规范化、过程规范化。简单来说,希望所有的小种子都可以成为小苗拿到第二年的项目经费;小苗明年可以打包实体机构去申请区级、市级的经费,再下一步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社会组织,比如民非等。这就需要后期不断的培力,使组织能有自己的规矩,因为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同时需要有组织领导的能力,并建立起组织内部的规范,这个过程也将是一路培力的过程。

    

图:工作坊开班仪式

然而期望和实际是不同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也不要将此事当成一种负担和责任,社区营造最根本的精神还是生活得快乐,大家开开心心是最重要的。我们团队会一路陪伴,但能走到哪里还要看大家的需要。往期的培训班主要目的在于从能人中寻找自组织种子,此次培训班目的则是培养小团队成长为更大的组织,罗老师也祝福此次培训班圆满成功。

      

图:第七期社区营造培训班合影


6.2内容回顾

为了学员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每天培训开始时梁肖月都会为大家进行一天的期望管理。在每天培训结束的时候,梁肖月同样会带领大家进行培训回顾,及时巩固复习这一天大家学习到的案例和社造方法。

1. 培训期望(第一天)

梁肖月在第一天培训开始时,进行了三天培训班的期望管理。为大家提了三个问题,并请学员们写在便利贴上,分享之后由工作人员张贴在期望管理区域,供大家自我管理。三个问题分别是:(1)您对本次培训班课程的期待是什么?(2)您对本次培训班课堂的期待是什么?(3)您对本次培训班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图:期望管理区域图

2. 培训回顾(第一天)

第一天培训结束时,梁肖月带领大家思考三个问题,由于时间有限,让大家将三个问题对自己进行反问,不用给出答案,不用分享给大家,只要自己有所收获和思考就好。三个问题分别是:(1)知:您今天学习到了什么?(2)感:您此刻的感受是什么?(3)行:您打算如何做?

3. 社造案例分享(第二天)

第二天培训开始时,梁肖月带领大家回顾了昨天卢思岳老师培训的内容,学员们很快的说出卢老师举得多个案例,例如“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女生签男生”等。之后梁肖月请每组运用昨天学习到的社造理念,为组内成员分享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社造案例,并推选出一名代表,跟大家进行分享。

前西助老队的李秀娥阿姨分享了前西社区的口袋公园,在大栅栏不大的地域范围内能够有一块属于居民自己的活动空间并不容易,第一届公益微创投项目由于口袋公园项目的实施,大家在此绘制了一幅社区花园的美好愿景图,引起了街道的重视,后出资将此空间改造为了居民乘凉休憩的公共空间,并一直沿用至今。

4. 培训回顾(第二天)

第二天培训结束时,梁肖月依然提出相同的三个问题带领大家回顾一天半社造培训的所学所思及所感,学员们纷纷将自己的答案写在便利贴上,并在分享之后由工作人员张贴在培训回顾区域内。

                                                                                                      

                              图:学习到的              图:感受到的              图:要做到的

5. 社区营造理解(第三天)

经过了近两天的学习,在最开始招募的时候,梁肖月便问过报名伙伴一个问题,即您眼中的社区营造是什么样的?经过了培训后大家心中对此问题的答案也许会有变化,也许会有另外的解释,不再是从百度上摘抄下来,而真正是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部分学员的答案:

社区营造就是大家组成一起共同干一件有益社会、大众的事

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做事情,在外源的助力下让社区更加美丽干净,让人更加幸福健康

团结社区全体人员互助、互帮、互相学习,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家园

我认为社区营造的方法很多,但结果是一致的,让居住环境更美好,居民生活更幸福

利用社区广大居民这片沃土,找出能人创造出奇迹

社区融入,是一件让人们更快乐、更幸福的过程,“创造福祉”

所有在地居民都珍视和热爱自己的家园,并愿意为之付出和努力,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人与人和善相处,助人为乐,把社区各个文体团队营造的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社区营造:结合在地资源、发动在地群众、挖掘在地文化、改善在地人文景观环境,提升

居民互助意识和生活满意度

过程比效率更重要。培育组织、能人,以社区文化为核心,发展社区自组织,营造美好社区

社区营造就是在自己居住、生活的社区内居民按大家共同的愿望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通过各种项目来实施,逐步达到预想目标,使社区愈来愈好,大家满意

增加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共同打造和谐家园

社工、社会组织带领社区居民为了让社区更好发展的目标而组织的系列活动、项目,营造社区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种机制,方法论+社区特色 普世策略+在地文化

营造:人的参与 营造:社区文化 营造:社区发展目标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亲如家人的生活

社区文化发掘于产业创意运用,创活跃社区

6. 培训回顾(第三天)

此次培训班虽然人数较多,每组成员也较多,但组内成员经过三天的培训班都成为了好友,并互留联系方式及微信,有的更是已经对接成功即将进入后期的合作阶段。为了给大家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也为了让大家把心里话分享出来,在培训回顾环节,梁肖月让每位学员在便利贴上写上一句最想分享给其他学员的一句话,并以小组为单位,将此答案张贴在大白纸上,并签上自己的名字,最后以组为单位上台向所有学员进行自我介绍并分享出自己的感受,组内合影留念并集体合影留念。

7扩大宣传力度,线上线下同步交流

7.1设计宣传制品,扩大宣传力度

此次培训班根据目标和授课内容,制作了宣传海报、展架和学员手册,起到了更为广泛和有效的宣传作用。

                                                             

    图:海报                         图:展架

                                                                        

图:学员手册正面                       图:学员手册背面

7.2会场功能区域划分,营造温馨学习氛围

为了给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特意将场地进行了布置和区域划分,包括培训主场和分会场两个区域,更为温馨和轻松。培训主场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包括主讲台、期望管理及回顾区、交流区以及展示区等。

    

图:培训现场全景图

7.3线上微群交流讨论,搭建学员互动平台

由于此次培训班共53名学员,人数较多,为了便于学员间的交流,特在招募外部伙伴时就建立了“第七届社区营造伙伴群”的微信群,并通过群内自我介绍、当天工作分享以及来京准备就绪等几个话题,引导报名的学员进行讨论和互动。

在开班后邮件里了53人的微信互动交流讨论群,名为“社造伙伴”,并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鼓励大家相互交流。

由于此次培训班已经是第七届社造培训班,前六届社造班的学员仍然时有互动,因此在本次社造班结束前,将第七届社造班学员拉入了“社造培训班——清华社造中心”的微信群中,未来也将继续在此群延续交流互动。

                                                             
 

                          

                    图:第七届社区营造伙伴微群      图:社造伙伴微群      图:社造培训班—清华社造中心

7.4自组织微群共享社造班信息,及时转化为自组织实务操作方法

百顺乒乓球队的陈阿姨在社造班结束后的第一次活动中,跟其他队员分享了三天培训的经历,并自豪的表示我们现在还是小种子,我们还有小苗,将来还会有小树,大家也都期待着自己的组织能够发展壮大。前西助老队的王阿姨及时将培训班的信息发到组织微群内,便于大家交流学习。

                                                                                      

                  图:前西助老队微群分享     图:三井导览队微群分享    图:延寿单弦队微群分享

7.5制作宣传文案,推送培训信息

在社造班举办期间,进行每天培训重要内容的总结梳理工作,并制作成信息稿,在“社区营造研究”的公众微信号中进行推送,并转发至社造培训班的几个微群中,供大家回顾和交流(附三至附五:信息推送新闻稿三篇)。

                                                                                

                 图:回顾信息之一        图:回顾信息之二        图:回顾信息之三

为期三天的社造培训班虽然结束,但本期学员和往期学员仍意犹未尽,在群里讨论并互动交流。

本期社造培训班在大家的掌声和难忘声中结束,三天的培训学员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一份友谊。